腿张开再深点好爽办公室视频,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在放_国产在线视频

檢索
當前位置: 首頁 >> 機構設置 >> 黨群機構 >> 黨委宣傳部 >> 黨建專欄 >> 正文
立德樹人的價值內涵與實踐路徑
發布人: 資訊來源: 發布時間:2020-01-23 09:47:16 點擊數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為教育事業確立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也為新時代中小學教育指明了根本方向。中小學校肩負著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中小學的落實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筆者嘗試闡述立德樹人的價值內涵和背景,探索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中小學落實的實踐路徑和舉措。

立德樹人的價值內涵與背景緣起

從內涵上講,立德樹人是在對傳統教育理念的創新性繼承和發展基礎之上,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立什么樣的德,樹什么樣的人”的深刻回答。德因人而立,人因德而樹。德與人的具體價值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不斷豐富。

傳統語境中的立德樹人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語境中,立德與樹人理念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淵源,始終代表著中國人對于育人理論的思考和求索,并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現實表現。《左傳》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這是“立德”一詞首度在中國傳統典籍中出現,此后立德、立功、立言成為封建時代許多讀書人不懈追求的人生境界,亦作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激勵著發奮苦讀的青年學子。

《管子》曰:“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這是“樹人”一詞的首現。中華文明作為人類農耕文明的杰出代表,很早就已經意識到人是農耕社會能夠產生決定性作用的能動者,因此《管子》的樹人理念明確指出社會延續與進步的決定性因素在于人的成長與提升,樹人也因此成為文明社會追求發展與創新的核心要素和最高追求。

新時代的現實需要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小學思想道德教育一直在曲折中前行。從教育實踐發展歷程來看,我國基礎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輕“德”的現象,缺乏對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一定程度上偏離了教育目的,損害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相關工作,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了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開創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局面,帶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中小學教育事業也進入了新時代。

黨中央從宏大歷史脈絡和深遠政治考慮上,明確提出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了“立德”與“樹人”在新時代的高度有機融合。在新時代中小學教育中,貫徹落實這一根本任務具有深刻的理論淵源,體現了我國進入新歷史方位的現實需要,契合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對教育帶來的新要求,契合了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歷史性任務。

立德樹人的實踐路徑與舉措建議

中小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要堅持“三全”育人格局,即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遵循思想道德教育規律和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堅持全面系統的綜合評價,發揮教師的關鍵作用。

開展“三全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應有格局

中小學教育要將立德樹人視為立身之本,努力推動“三全育人”工作體系的形成與確立,不斷提升中小學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三全育人”的中心在“育”。教育不是工業生產線,人才不是工業產品,不能走統一工藝、統一規格的批量生產道路。“育”是要樹立培育“生長品”的生態思維。

要構建育人新模式,營造育人新生態,全面提升人才培養水平。一方面,要聚焦學生,科學把握學生的特點,遵循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因材施教、深耕細作,實現“千姿百態”的教育效果。要將最優質的資源配置給學生,為每一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可選擇的教育,讓學生享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另一方面,要聚焦教師,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優化教師素質結構,堅持專業素養、職業素養、政治素養、人格素養一體化發展,讓廣大教師做到教學與科研兼顧、教書與育人兼顧、信道與傳道兼顧、立己德與樹人德兼顧,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

“三全育人”的重心在“全”。全員育人,要求全體教職員工都要成為育人者,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履行育人之責、產生育人之效,實現育人無不盡責。全過程育人,要求將立德樹人貫穿中小學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實現育人無時不有。全方位育人,要求將立德樹人覆蓋到課上課下、網上網下、校內校外,實現育人無處不在。

要建立健全人才培養體制機制,構建“三全育人”大格局。一是在教育主體上從單轉向全。育人工作是中小學校全體教職工與生俱來的天職、本職,充分挖掘多個教師崗位的育人要素,將育人職能貫穿其工作始終,實現教與育、管與育、服與育的融合貫通。二是在育人過程上從分轉向合。育人工作具有整體性,要從條塊分割轉向協同配合,將育人工作貫穿到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各階段,覆蓋到全校各班級,融入學生學習生活各方面。推進教學、管理、服務等部門協同聯動,挖掘育人元素、建立責任清單、強化工作舉措,共唱育人合奏曲。三是在育人空間上從點轉向體。育人工作要實現由點到線、聚面成體,實現面面俱到、多體聯動,推進知識體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向各學科有機滲透;建立網上網下正向互動的工作格局,促進網上網下兩個教育場的銜接整合;大力推進學校、社會、家庭一體化育人,拓展豐富家庭教育資源,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達到多方位合力育人的效果。

遵循規律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基本依循

中小學教育既要遵循思想道德教育的普遍規律,也要高度重視青少年個體的個性與接受能力,要關注、把握和遵循青少年個體的身心成長規律性,努力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

按照德育的總體目標,根據不同年齡段青少年的成長特點,確定不同學齡階段德育的內容和要求。首先,要突出愛黨、愛社會主義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牢牢把握知識為誰所用、為誰服務的方向。其次,要突出愛國主義教育,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新形勢下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務,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教育、國情教育,引導學生從小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再次,要加強基礎道德和法制教育,以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誠信教育、遵紀守法教育以及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為重點,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最后,要加強德育載體建設,構建課內外教育良性互動機制。

思想道德教育要靠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影響,要讓學生在課內和課外教育活動中體驗和思考,逐漸形成道德認知和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和諧發展。要建立健全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聯動的有效機制,促進課堂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有機結合。

尊重學生主體性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必然路徑

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要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在教育方法的選擇上要尊重學生的創造性,強化學生的主體性。教育的過程不是教師將其觀點、立場移植給學生的過程,而是由學生選擇接受的過程。但是,學生對教師的教育影響能否接受,接受多少,是根據自己對已有知識、經驗的理解,對教育影響加以選擇,并通過自身的內部矛盾斗爭作出相應的自主反應,即通過學生的自覺認識、自我體驗、自愿行動以獲得內化。

另外,要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主體性。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是以活動為中介的,學生只有投身于各種活動之中,其主體性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正是通過內化與外顯的無數次交替而逐步形成、發展和完善的。學生在活動中形成主體性,在活動中表現出主體性。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接受熏陶和鍛煉,直接體驗人生和社會,在社會實踐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意識,增強競爭意識和堅忍不拔的意志。

堅持綜合評價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必要舉措

“立德樹人”理念要求建立這樣一種中小學教育質量評價制度,即在體現素質教育要求的同時,還要注意以學生發展為核心,切實扭轉傳統視域下僅以學業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作為評價指數的傾向。要糾正一些學校存在的以升學率作為唯一標準評價學校辦學水平的片面做法,形成學校、教育行政部門、學生、家長和社區共同參與的學校評價機制,對學校辦學的指導思想、德育工作、課程實施與管理、師德建設、學生團隊活動、學生全面成長等情況作全面評價。

堅持全面系統的綜合評價的主要舉措有四條。一是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把學生的品德發展水平、學業發展水平、身心發展水平、興趣特長養成、學業負擔狀況等方面作為評價學校教育質量的主要內容,著力構建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把德育的評價滲透到智育、體育和美育的評價之中,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學生道德素質評價體系。二是健全評價標準。依據國家中小學課程方案、課程標準、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和辦學行為的要求等開展質量評價。積極研究探索,通過監測跟蹤、積累數據等方式,逐步調整充實和完善。三是改進評價方式。要通過直接考查學生群體的發展情況來評價學校的教育質量。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注重全面客觀地收集信息,根據數據和事實進行分析判斷。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注重考查學生進步的程度和學校的努力程度。將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注重促進學校建立質量內控機制。注重發揮各方面的作用,逐步建立政府主導、社會組織和專業機構等共同參與的外部評價機制。四是科學運用評價結果。要把教育質量綜合評價結果作為完善教育政策措施、加強教育宏觀管理的重要參考,作為評價考核學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據。要正確運用評價結果,改進教育教學,發揮以評促建的作用。要逐步重視學生在社會實踐、志愿者服務的表現,增加課外社會實踐和志愿者活動作為升學和就業評價中的權重,鼓勵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為社會服務。

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是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關鍵環節

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拓寬教師文化視野,提高教師綜合素養,加強教師教育體系建設,使人民教師真正成為當代中國社會中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以及中小學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首先,要切實加強教師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教育,讓教師學會熱愛、學會敬業、學會正確的價值判斷、學會教育教學的真本領,珍惜教師的光榮,愛惜這份職業,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完善自己,執著于教書育人,有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用愛心培育愛、激發愛、傳播愛。

其次,要抓好中小學的校長隊伍建設,要培養一批能堅持“學生為本、德育為先”辦學方針的中小學校長,確保德育工作有效推進。

第三,要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選派思想素質好、業務水平高、責任心強、有奉獻精神的優秀教師擔任班主任,并通過“名師工作室”、名師帶教、班主任論壇等形式以及多渠道培訓,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工作能力。

第四,要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要重視教師培訓工作,特別重視師德的培育,不斷提高教師的整體水平。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朝陽學校書記)


上一條:讓校園成為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的陣地 下一條: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

關閉